扶梯人员跌倒检测是保障公共场所安全的重要技术,近年来通过多学科融合实现了显著突破。以下从技术方案、核心算法、系统架构、行业标准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:
一、核心检测技术方案
1. AI 视觉检测
算法原理: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姿态估计与行为识别,通过分析视频流中的人体骨骼关键点(如髋关节、膝关节角度变化)、运动轨迹及姿态异常(如快速下降、水平位移)判断跌倒事件。例如,SwinT-YOLOX 模型通过融合 Swin Transformer 的全局特征提取能力与 YOLOX 的实时检测优势,在自建扶梯数据库中实现了 95.92% 的检测精度和 24.08 帧 / 秒的处理速度。
部署方式:通过边缘计算设备(如 TSINGSEE 青犀 AI 智能分析网关 V4)实时处理摄像头数据,支持 40 + 种 AI 算法并行运行,可联动语音告警与紧急制动系统。
优势:检测范围广、信息丰富,可同时识别逆行、攀爬等多种危险行为;支持历史数据回溯与统计分析。
挑战:复杂光照(如强光反射、夜间低光)、局部遮挡(如行李、人群)可能影响精度;需平衡隐私保护与监控需求。
2. 振动信号分析
技术路径:在扶梯梯级踏面部署振动传感器,采集垂直方向振动信号,通过时域特征(一阶导数、波形因子)与频域特征(傅立叶变换)识别跌倒事件。例如,专利技术通过建立正常运行的振动阈值模型,当实时信号超过阈值时触发报警。
核心指标:振动传感器频响范围需覆盖 0.1-1000Hz,抗冲击能力≥2000g,以适应高频振动与突发冲击。
优势:不受光照影响,对微小振动敏感;可区分物品跌落与人员跌倒。
局限:无法定位具体人员,需与视觉检测结合实现精准响应。
3. 红外激光对射
工作机制:在梯级两侧围裙板安装红外激光对射阵列,当人体遮挡激光束时触发信号变化。例如,专利技术通过 N 组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轮廓,识别异常姿态并切断急停回路。
成本优势:单套系统成本约数千元,适合预算有限场景。
不足:易受环境光干扰,对低矮物体(如儿童)或快速动作可能漏检。
4. 多模态融合检测
技术整合:结合视觉、振动、红外等多源数据,通过特征级或决策级融合提升鲁棒性。例如,视觉算法提供姿态信息,振动信号验证事件真实性,降低误报率。
典型案例:某智慧交通项目通过视觉大模型二次复核,将烟火误报率从 29.4% 降至 3.9%,边坡塌方识别率提升至 99.8%。
二、关键算法与模型优化
轻量化模型设计:针对边缘设备算力限制,采用知识蒸馏、模型剪枝等技术压缩模型体积。例如,YOLOv5s-tiny 模型在保持 90% 精度的同时,推理速度提升 3 倍。
时空特征融合:结合 3D 卷积(C3D)或时空图神经网络(ST-GCN)捕捉跌倒过程的时序特征,避免单帧误判。
异常行为预训练:使用大规模公开数据集(如 UR Fall Dataset)进行预训练,再针对扶梯场景微调,减少标注成本。
三、系统架构与联动响应
1. 硬件层
传感器配置:高清摄像头(1080P 以上)、振动传感器(如 PCB 333B30)、红外对射模块(如 OPB704)。
边缘计算单元:需支持 GPU 加速(如 NVIDIA Jetson AGX Orin),满足实时处理需求。
2. 软件层
算法部署:采用 Docker 容器化技术,支持跨平台迁移与远程更新。
数据管理:通过消息队列(如 RabbitMQ)实现传感器数据与视频流的异步处理,降低系统延迟。
3. 响应机制
分级告警:一级告警(疑似跌倒)触发本地声光提示;二级告警(确认事件)联动扶梯急停(响应时间≤0.3 秒)并通知管理平台。
应急处置:与电梯物联网平台(如 T-TZSB 002-2025 标准)对接,自动生成工单并推送至运维人员。
四、行业标准与合规要求
国内标准:
T/CEA 7029.1-2024:规定视觉识别系统需检测跌倒、逆行等 18 类危险行为,响应时间≤1 秒,误报率≤0.1%。
T-TZSB 002-2025:要求智能运维系统集成振动监测、视频分析与故障预警,支持预防性维护。
国际标准:
EN 115-1:2017:规定扶手带速度偏差≤±2%,制动距离≤1.2 米,需通过 CE 认证。
ISO 4344:2020:梯级链破断载荷≥60kN,需定期进行疲劳测试。
隐私保护:
动态遮挡技术:通过知识图谱识别敏感区域(如人脸),实时模糊化处理。
数据加密:采用 AES-256 对存储视频加密,传输过程使用 TLS 1.3 协议。
五、成本与效益分析
部署成本:
高端方案:AI 视觉 + 振动检测 + 边缘计算,单台扶梯约 3-5 万元。
基础方案:红外对射 + 本地告警,成本约 0.5-1 万元。
长期效益:
减少事故损失:据统计,及时响应可降低 80% 的二次伤害风险。
运维优化:智能运维系统可提前 3-6 个月预测部件故障,减少停机时间 40% 以上。
六、典型应用场景
商场 / 地铁站:采用多模态融合方案,覆盖高人流、复杂光照环境,支持 7×24 小时监测。
医院 / 养老院:重点检测老年人跌倒,联动医护呼叫系统,响应时间需≤10 秒。
工厂 / 工地:结合安全帽检测与跌倒预警,降低工伤事故率。
七、未来发展趋势
更精准的模型:
视觉大模型:如 CLIP、DALL-E,提升复杂场景下的语义理解能力,减少误报。
自监督学习:利用无标注数据持续优化模型,降低对人工标注的依赖。
新型传感器:
毫米波雷达:检测人体微动,弥补视觉遮挡缺陷。
柔性压力传感器:集成于梯级表面,实时监测压力分布变化。
跨设备协同:
5G+MEC:实现多扶梯数据集中管理,支持区域级风险预警。
数字孪生:构建扶梯虚拟模型,模拟事故场景并优化检测策略。
八、实施建议
需求分析:根据场所人流量、环境复杂度选择适配方案,如地铁优先考虑低延迟的边缘计算,养老院侧重隐私保护与紧急响应。
合规设计:严格遵循 GB 16899、EN 115 等标准,确保系统通过型式检验与认证。
持续优化:定期更新算法模型(如每季度一次),收集真实跌倒案例以提升泛化能力。
用户培训:对运维人员进行系统操作与应急处置培训,确保响应流程顺畅。
通过综合应用 AI、传感器融合与边缘计算技术,扶梯跌倒检测系统已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,未来将向更智能、更可靠、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,为公共场所安全提供坚实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