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老院老人跌倒是养老服务中的核心安全隐患之一 —— 跌倒可能导致骨折、颅内出血等严重伤害,甚至引发长期卧床并发症。养老院人员跌倒检测识别预警系统通过 “感知 - 分析 - 预警 - 联动” 的全流程技术方案,实现对老人跌倒行为的实时识别、自动报警及后续应急响应,显著降低跌倒伤害风险,提升养老服务的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。
一、系统整体架构
系统遵循 “分层设计、协同联动” 原则,分为感知层、传输层、处理层、应用层4 个核心层级,各层级功能明确且数据互通,形成完整的跌倒预警闭环。
层级 | 核心设备 / 技术 | 核心功能 |
感知层 | 视觉摄像头(红外 / 深度相机)、毫米波雷达、可穿戴设备(智能手环 / 手表)、压力传感器(智能床垫) | 采集老人的行为数据(姿态、动作)、生理数据(心率)、环境数据(位置) |
传输层 | 无线 WiFi、LoRa、4G/5G、以太网 | 将感知层采集的实时数据安全、低延迟传输至处理层 |
处理层 | 边缘计算网关、AI 算法服务器、云平台 | 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分析:识别 “跌倒” 行为,排除 “坐下 / 弯腰” 等误判 |
应用层 | 养老院管理终端(PC / 平板)、护理员 APP、家属小程序、声光报警器 | 触发报警、推送通知、显示位置、联动急救流程 |
二、核心跌倒检测技术
系统的核心是 “准确识别跌倒行为”,目前主流技术分为视觉识别技术、传感器识别技术、多模态融合技术三类,各类技术的适用场景与优缺点不同,养老院需根据场景选择适配方案。
1. 视觉识别技术(最常用)
基于摄像头采集的图像 / 视频,通过 AI 算法分析老人的姿态(如身高、重心变化、动作轨迹),判断是否发生跌倒。
核心算法:目标检测算法(YOLOv8、Faster R-CNN)+ 行为分析算法(姿态估计模型如 OpenPose);
设备类型:
普通高清摄像头:适用于光线充足的公共区域(如活动室、走廊);
红外 / 深度相机:解决夜间无光、光线昏暗场景(如卧室),同时避免 “可见光摄像头” 的隐私争议;
优势:非接触式(老人无抵触)、覆盖范围广(单摄像头覆盖 10-20㎡)、可追溯(存储视频用于事后分析);
不足:易受遮挡(如家具、其他老人)、光照极端时准确率下降、隐私保护需特殊处理(如 “局部模糊非跌倒区域”)。
2. 传感器识别技术(补充场景)
通过 “可穿戴设备” 或 “环境传感器” 采集老人的运动状态数据,间接判断是否跌倒,适用于视觉无法覆盖的场景(如卫生间、卧室私密区域)。
(1)可穿戴设备方案
核心设备:智能手环 / 手表(内置加速度计、陀螺仪、重力传感器);
原理:跌倒时人体会产生 “快速垂直加速度变化 + 姿态突变”,传感器捕捉这一特征,与预设的 “跌倒模型” 匹配;
优势:不受遮挡影响、响应速度快(<1 秒)、可同步监测心率(跌倒后异常心率可辅助判断伤害程度);
不足:依赖老人佩戴(易遗忘、抵触)、电池需定期充电。
(2)环境传感器方案
核心设备:毫米波雷达(安装于天花板 / 墙面)、压力传感器(嵌入智能床垫 / 地面);
原理:毫米波雷达通过 “电磁波反射” 分析人体轮廓与运动轨迹,压力传感器通过 “压力分布变化” 判断是否有 “突然倒地” 动作;
优势:完全非接触、无隐私泄露风险(不采集图像)、穿透性强(可隔衣物 / 薄墙);
不足:成本较高、小空间(如卫生间)安装需精准校准。
3. 多模态融合技术(未来趋势)
单一技术易出现误判(如视觉被遮挡、可穿戴设备脱落),多模态融合技术将 “视觉数据 + 传感器数据” 结合,通过 AI 算法交叉验证,大幅提升准确率(误判率可降至 0.5% 以下)。
示例:老人在卫生间跌倒时,毫米波雷达先捕捉到 “姿态突变”,同时智能手环的加速度计触发 “跌倒特征”,系统交叉验证后确认跌倒,避免单一设备误判。
三、系统核心功能模块
除 “跌倒检测” 外,系统需围绕 “应急响应” 和 “管理优化” 设计配套功能,形成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。
1. 实时跌倒预警(核心功能)
自动识别:AI 算法实时分析数据,一旦判定 “跌倒”,1 秒内触发报警;
多级报警:
本地报警:跌倒区域的声光报警器响起,提醒附近护理员;
移动通知:护理员 APP 推送报警信息(含跌倒位置、老人姓名、实时画面);
紧急联动:若 10 分钟内无护理员确认处理,系统自动联系养老院负责人、家属,甚至对接 120 急救(需提前授权)。
2. 跌倒风险预判(进阶功能)
部分高端系统可通过 “历史数据 + 实时行为” 预判跌倒风险,提前干预:
分析老人的步态(如步态不稳、步速变慢)、活动习惯(如夜间频繁起夜)、生理数据(如低血压);
对高风险老人,系统向护理员推送 “重点关注提醒”,建议调整环境(如加装扶手)或增加巡视频次。
3. 数据追溯与管理
历史记录:存储所有跌倒事件的 “时间、位置、处理过程、老人状态”,形成台账,便于事后复盘;
风险分析:自动统计跌倒高发区域(如卫生间门口)、高发时段(如凌晨 3-5 点),为养老院优化环境(如铺防滑垫、增加夜间照明)提供数据支撑。
4. 隐私保护功能
针对 “视觉监控” 的隐私争议,系统需内置隐私保护机制:
画面脱敏:非跌倒状态下,摄像头画面自动模糊老人面部或局部区域;
权限控制:仅授权护理员、管理员可查看实时画面,家属需申请且经老人同意后才能查看;
数据加密:所有视频、位置数据传输和存储时采用加密技术,防止泄露。
四、系统应用价值
1. 对养老院:提升安全管理效率
降低人工成本:减少 24 小时专人盯守的压力,护理员可通过 APP 接收精准报警,无需频繁巡逻;
减少责任风险:跌倒事件可追溯、可举证,避免因 “未及时发现” 引发的纠纷。
2. 对老人:保障人身安全
缩短救援时间:跌倒后最快 1 分钟内被发现,避免 “长时间倒地无人知” 导致的二次伤害;
提升安全感:老人无需担心跌倒后无法求助,增强居住信心。
3. 对家属:缓解照护焦虑
实时知情:家属可通过小程序接收 “跌倒报警” 或 “日常安全提醒”,远程了解老人状态;
透明化管理:可查看养老院的应急处理流程,放心将老人托付。
五、现存挑战与解决方案
挑战类型 | 具体问题 | 解决方案 |
技术挑战 | 误判率较高(如将 “弯腰捡东西” 判为跌倒) | 采用多模态融合技术;通过 “老人行为样本” 训练 AI 算法,优化识别模型 |
老人接受度 | 抵触佩戴可穿戴设备、反感摄像头监控 | 设计轻量化可穿戴设备(如表带柔软的手环);宣传系统的安全价值,争取老人理解 |
成本压力 | 设备采购、安装、维护成本较高(中小养老院难承担) | 推出 “按需订阅” 的云服务模式;政府补贴部分设备费用(部分地区有养老智能化补贴政策) |
运营适配 | 护理员操作不熟练,应急流程衔接不畅 | 提供操作培训;系统内置 “应急处理指引”,APP 端 step-by-step 指导护理员处理 |
六、未来发展趋势
AI 大模型赋能风险预判:结合老人的健康档案(如骨质疏松、高血压)、用药记录,通过大模型更精准地预判跌倒风险,实现 “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”;
物联网深度联动:系统与养老院的 “智能环境设备” 联动(如跌倒后自动打开房间灯光、解锁房门,方便护理员进入);
轻量化与低功耗:可穿戴设备向 “无充电”(如太阳能供电)、“无创”(如贴肤式传感器)方向发展,提升老人佩戴舒适度;
适老化设计优化:针对认知障碍老人,系统可增加 “语音提醒”(如 “您刚才有跌倒风险,请慢一点”),辅助老人规避危险。
总结
养老院人员跌倒检测识别预警系统不仅是 “技术工具”,更是 “养老安全体系” 的核心支撑。它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人工照护的不足,将 “被动救援” 转化为 “主动预防 + 快速响应”,既保障了老人的生命安全,也推动养老院从 “传统照护” 向 “智能化、精细化照护” 升级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,这类系统将成为养老院的 “标配”,为养老服务的安全性和品质提供坚实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