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咨询:19113907060
联系我们
产品咨询
资讯内容banner 咨询banner-移动

有哪些算法可以实现对井下人员倒地检测?

作者:万物纵横
发布时间:2025-10-21 11:06
阅读量:

井下人员倒地检测因高粉尘、低光照、空间狭窄的限制,算法设计需围绕穿戴式 IMU(惯性测量单元) 和防爆毫米波雷达两大核心传感器,辅以定位数据,可分为三大类具体实现方案。


一、穿戴式 IMU 类算法:直接感知人体姿态,防爆且抗干扰


井下人员需强制佩戴防爆定位卡,集成 IMU 模块(加速度计、陀螺仪、磁力计)后,可直接采集人体运动与姿态数据,是倒地检测的 “核心数据源”。


1. 阈值判定算法(入门级,本地实时运行)


核心逻辑:通过 IMU 关键参数的固定阈值,快速区分 “正常姿态” 与 “倒地异常”,计算量小,可在定位卡本地运行(边缘计算),避免数据传输延迟。


关键判定指标与阈值(井下场景适配):


倾角阈值:陀螺仪实时计算横滚角(左右倾倒)和俯仰角(前后倾倒),正常行走时波动在 ±15° 内,倒地时至少一个角度>70°(人体平躺或侧卧)。


加速度阈值:倒地瞬间产生冲击,峰值加速度>2g(g 为重力加速度);倒地后静止,加速度方差<0.1g²(排除行走、弯腰的动态波动)。


静止时间阈值:满足倾角 + 加速度异常后,若持续静止>5 秒(过滤短时失衡、弯腰作业),判定为倒地。


优势:无需训练样本,开发成本低,防爆设备兼容性强,延迟<1 秒(适合高压、瓦斯等高危区域)。


优化点:需用卡尔曼滤波剔除井下机械振动、矿震的干扰,保留人体主动姿态变化信号。


有哪些算法可以实现对井下人员倒地检测?(图1)


2. 特征工程 +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(适配个体差异)


核心逻辑:从 IMU 时序数据中提取多维度特征,用机器学习模型学习 “正常作业姿态” 与 “倒地” 的差异,减少单一阈值的误判(如老矿工弯腰作业 vs 新矿工突然倒地)。


实现步骤:


特征提取:对 IMU 原始数据(3 轴加速度、3 轴角速度)按 1 秒窗口切分,提取均值、方差、峰值、过零率、倾角变化率等 15-20 个特征。


模型训练:用随机森林、XGBoost、SVM(支持向量机)等模型,基于井下真实样本(正常行走、弯腰检修、滑倒倒地、晕倒倒地)训练分类器。


实时推理:输入实时 IMU 特征,模型输出 “倒地概率”,超过阈值(如 0.9)触发报警。


优势:通过多特征融合适应不同矿工的动作习惯,误判率比阈值法降低 30% 以上,适合作业姿态多样的场景(如掘进面、采煤面)。


3. 深度学习时序模型(捕捉动态倒地过程)


核心模型:LSTM(长短期记忆网络)、GRU(门控循环单元)、1D-CNN(一维卷积神经网络),擅长处理 IMU 的时序数据,捕捉倒地前的 “失衡 - 冲击 - 静止” 动态过程。


实现逻辑:


数据预处理:将 IMU 数据按 20Hz 采样率(每 50ms 一个点)组成时序序列(如 1 秒窗口含 20 个点,维度为 20×6),标注 “正常”“倒地” 标签。


模型训练:用 LSTM 学习序列中的动态模式 —— 正常行走是 “周期性波动”,倒地是 “骤增冲击→角度突变→平稳静止” 的非周期模式。


端到端推理:无需手动设计特征,模型直接输出行为类别,对 “突发倒地”(如突发疾病晕倒)的识别准确率>98%。


适用场景:井下人员需搬运重物、攀爬等动态作业场景,能区分 “主动弯腰” 和 “被动倒地”。


有哪些算法可以实现对井下人员倒地检测?(图2)


二、防爆毫米波雷达类算法:穿透粉尘,无接触检测


井下高粉尘、雾气会遮挡视觉,但毫米波雷达(24GHz/77GHz,防爆设计)可穿透非金属障碍物,通过点云或回波信号分析人体轮廓与运动,是 IMU 的重要补充。


1. 点云特征分析算法(静态轮廓判定)


核心逻辑:雷达输出人体目标的 3D 点云数据,通过分析点云的 “垂直高度” 和 “水平投影面积”,判断是否倒地(人体姿态变化会直接改变轮廓尺寸)。


关键特征与判定规则:


垂直高度(h):正常站立时,雷达检测的人体高度≈1.5-1.8m;倒地后,人体平躺,垂直高度<0.6m(仅为身体厚度)。


水平投影面积(s):站立时人体投影面积≈0.3-0.5㎡;倒地后平躺,投影面积>0.8㎡(身体展开)。


轮廓稳定性:若高度<0.6m 且面积>0.8㎡的状态持续>8 秒(排除临时蹲坐),判定为倒地。


优势:无接触检测,无需人员佩戴设备,适合未强制穿戴 IMU 的临时作业区域(如井下检修临时点)。


优化点:通过点云聚类区分 “人体” 与 “矿车、设备”(设备轮廓尺寸通常更大,且无动态微运动)。


2. 微多普勒特征识别算法(动态运动区分)


核心逻辑:雷达回波的 “微多普勒效应” 可反映人体细微运动(如呼吸、肢体活动),倒地前后的微多普勒特征差异显著,可用于精准识别。


实现步骤:


微多普勒谱提取:对雷达回波信号做傅里叶变换,得到微多普勒谱(频率 - 时间图像)。


特征匹配:正常行走时,微多普勒谱呈现周期性峰值(步伐带动肢体运动);倒地后,人体静止,仅保留呼吸的低频微运动(频率<1Hz),无周期性步伐峰值。


异常判定:若微多普勒谱从 “周期性” 变为 “仅低频平稳”,且持续>5 秒,结合轮廓高度异常,判定为倒地。


优势:可穿透粉尘、雾气,即使人员被部分设备遮挡,也能通过微运动特征识别,误判率低。


3. 目标跟踪 + 静止判定算法(结合轨迹分析)


核心模型:用卡尔曼滤波、粒子滤波实现雷达目标跟踪,输出人体的运动轨迹(位置、速度)。


判定逻辑:


轨迹静止检测:若雷达跟踪的人体目标,10 秒内位置变化<0.5m(静止状态),且速度<0.1m/s。


姿态轮廓验证:同时满足 “静止轨迹 + 垂直高度<0.6m”,排除 “正常停留”(如在工作点作业,此时高度仍>1.2m)。


适用场景:井下开阔区域(如运输大巷),可同时监测多个人员,避免漏报多人倒地事故。


有哪些算法可以实现对井下人员倒地检测?(图3)


三、多源融合类算法:IMU + 雷达 + UWB 定位,最大化可靠性


井下单一传感器易受干扰(如 IMU 受振动、雷达误判设备),需通过融合算法整合多源数据,提升检测准确率至 99% 以上。


1. 加权融合算法(简单高效,易部署)


适用场景:IMU(倒地置信度 C1)+ 毫米波雷达(倒地置信度 C2)+ UWB 定位(静止置信度 C3)。


逻辑:


按传感器可靠性分配权重(如井下 IMU 可靠性最高,权重 0.5;雷达次之,0.3;UWB 辅助,0.2)。


融合置信度 = C1×0.5 + C2×0.3 + C3×0.2,若融合后>0.85,判定为倒地。


优势:计算量小,可在井下网关实时运行,适合中小规模矿井。


2. D-S 证据理论(处理不确定性,抗干扰)


核心逻辑:针对多传感器的 “不确定性判定”(如 IMU 因振动输出模糊结果,雷达因粉尘输出低置信度),用 D-S 证据理论融合 “支持倒地”“反对倒地”“不确定” 三种证据,提升决策可靠性。


示例:


IMU:支持倒地(0.7)、不确定(0.3)


雷达:支持倒地(0.6)、不确定(0.4)


融合后:支持倒地的置信度提升至 0.91,不确定度降至 0.09,明确判定为倒地。


优势:能有效处理传感器的模糊数据,避免单一传感器误报,适合高干扰的井下工作面。


3. 卡尔曼滤波融合(实时校正,提升稳定性)


适用场景:IMU(输出倾角、加速度)与毫米波雷达(输出高度、位置)的动态融合。


逻辑:


预测:用 IMU 数据预测当前人体姿态(短期精度高,但长时间会漂移,如倾角逐渐偏差)。


更新:用雷达检测的高度、位置数据,校正 IMU 的漂移误差(雷达长期精度高,无漂移)。


输出:通过 “预测 - 更新” 循环,输出稳定的姿态与位置数据,避免 IMU 振动干扰或雷达瞬时遮挡导致的误判。


适用场景:井下需要高精度姿态监测的区域(如高空作业平台、狭窄巷道)。


有哪些算法可以实现对井下人员倒地检测?(图4)


四、井下算法选择建议


低成本快速落地:优先 “IMU 阈值判定算法 + UWB 定位辅助”,依托现有防爆定位卡,无需额外硬件。


高精准防漏报:选择 “IMU-LSTM 模型 + 毫米波雷达微多普勒算法 + D-S 融合”,适合瓦斯、高压等高危区域。


多人员同时监测:采用 “防爆毫米波雷达目标跟踪算法 + 多源加权融合”,适配井下运输大巷、采掘面等人员密集场景。

- END -
分享:
留言 留言 留言咨询
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电话联系
19113907060
微信在线客服 微信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
返回官网顶部 返回官网顶部 回到顶部
关闭窗口
产品订购
  • *

  • *

  • *

  • *

  •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