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缘计算设备种类繁多,常见的有以下几类:
智能传感器:通常内置智能芯片和边缘计算模块,不仅能实时或定时采集设备、环境等的状态信息,还可就地对数据进行归类、分析、封装,减少数据上传后再计算分析的时间和资源消耗,广泛应用于工业、环境监测、医疗等领域。
可编程逻辑控制器(PLC):本质是一台具备编程、运算、控制、输出等能力的智能电脑,专门为工业生产需求进行了适应性融合设计。它能实时采集生产线上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,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,进而精准控制设备的运行,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。
边缘计算盒子(AI BOX):是一种部署在数据源附近的小型智能设备,通常包括计算、存储、网络和安全等功能,可用于处理和分析物联网设备生成的数据,并将处理结果传输到云端或其他地方。其内置的高效处理器和存储功能,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,提高数据处理速度、降低延迟和增强安全性。
边缘智能路由器:集成了有线 / 4G 全网通联网方式、高速路由、WIFI 支持、本地存储、设备监测及前端设备控制等多种功能,拥有丰富的行业接口和应用功能接口,能够支持对复杂功能的边缘设备进行一站式接入,有效提高数据通信的集中化水平和效率。
ICT 融合网关:融合了信息、通信和技术,具备先进的设备接入能力、数据采集能力、边缘计算能力、5G/4G / 有线等综合通信传输能力等,能够实现对物联网系统的大范围、多设备的数据交互和全程控制。
边缘服务器:是一种小型、高性能的服务器,用于处理本地数据,支持高并发数据处理,适合搭配边缘云,可在数据中心边缘、远程分支办公等场景使用。
工业网关:主要用于连接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和设备,进行数据预处理和传输,在工业自动化等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微控制器:用于低功耗、小型设备的控制和数据处理,具有体积小、成本低、功耗低等特点。
FPGA(现场可编程门阵列):是一种可编程逻辑器件,适用于需要高度定制化计算任务的场景,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编程配置,实现不同的计算功能。
智能摄像头:除了具备传统的视频拍摄功能外,还集成了边缘计算能力,可在本地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,如人脸识别、行为分析等,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、智慧城市等领域。
选择适合自己的边缘计算设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,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考量点:
明确应用场景:
环境因素:需明确边缘计算设备的部署环境,如工业现场环境较为恶劣,可能需要设备具备防尘、防水、宽温运行等特性,防护等级达到 IP30 以上,能在 - 40℃至 85℃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。
实时性要求:对于如自动驾驶、机械臂协同控制等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,控制指令传输延迟应≤10ms,数据采集周期需可调至 5ms 级,这就需要选择搭载硬件级时间敏感网络技术和实时操作系统的设备。
评估数据处理需求:
数据量与类型:根据所需处理的数据量大小和数据类型来选择设备。处理大量高清视频流的数据,如智能安防中的人脸识别、行为分析等,需要设备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,可选择具有高性能 CPU、GPU 的边缘计算盒子或边缘服务器。如果只是处理少量传感器数据,如环境监测中的温度、湿度数据,智能传感器或入门级的边缘计算网关即可满足需求。
处理能力:考察设备的 CPU、GPU(如适用)、内存及存储配置。对于需要运行复杂 AI 算法的场景,如医疗影像的病灶检测,需要设备具备较高的算力,如英伟达的 Orin AGX 系列,算力可达 275TOPS。同时,关注设备是否支持并行处理或虚拟化技术,以提升资源利用率。
考虑网络连接能力:
接入方式:选择支持多种网络接入方式的设备,如 Wi-Fi、4G/5G、以太网等,以应对不同的网络环境。在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的偏远地区,可能需要设备支持 4G/5G 全网通,确保数据能够稳定传输。
协议支持:确保设备支持多种工业标准协议和开放 API,如 Modbus、OPC UA、MQTT 等,以便与不同厂商的设备进行无缝对接。在工业自动化场景中,设备需要支持西门子 S7、罗克韦尔 PCCC 等主流 PLC 协议,以及 Modbus RTU/TCP、CANopen 等老设备通信协议。
关注安全性:
加密与认证:设备应支持数据加密传输,如采用 IPSEC/DTLS 加密隧道,同时具备设备身份认证及访问控制机制,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。在医疗保健领域,患者的个人健康数据需要在边缘设备上进行加密处理,确保数据安全。
防火墙与入侵检测:内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,能够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的安全威胁。对于工业场景中的边缘计算设备,需要具备强大的安全防护能力,以抵御来自网络的攻击。
考量可扩展性与兼容性:
接口扩展性:设备应具备丰富的接口,如 USB、HDMI、CAN 总线、RS232 或 RS485 等,以便连接各种传感器、执行器和其他设备。对于需要扩展功能的场景,如增加 AI 加速卡或 5G 模组,设备应支持 PCIe 插槽等扩展接口。
模块化设计:选择具有模块化设计的设备,这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增减功能模块,适应未来业务的扩展。例如,一些边缘计算网关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协议模块,实现对更多设备的接入和管理。
评估成本效益:
初期投资:综合考虑设备的购置成本、安装部署费用及可能的定制化开发成本。对于一些预算有限的小型企业或个人用户,可以选择价格较为低廉的即插即用型边缘计算设备,如网心云的 OEA lite。
运营成本:评估设备的能耗、维护成本及升级换代周期。一些高性能的边缘计算设备虽然算力强大,但能耗也相对较高,需要综合考虑长期的运营成本。同时,选择易于维护和升级的设备,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。
关注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:
质量与测试:选择经过严格质量控制和可靠性测试的产品,确保设备在恶劣环境下能够稳定运行。例如,工业级的边缘计算设备通常需要通过 EMC 等级测试、抗震测试等,其平均无故障时间(MTBF)应大于 10 万小时。
厂商支持:选择具有良好口碑和技术支持能力的厂商,以便在设备出现故障或需要升级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。厂商应能够提供定期的安全更新和技术支持服务,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