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物联网(IIoT,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)和工业互联网(Industrial Internet)是两个紧密关联但范围与目标不同的概念,核心区别体现在覆盖范围、技术核心和最终目标上,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区分:
1. 定义与覆盖范围:“设备联网” vs “全产业链互联”
工业物联网(IIoT):
聚焦于 “物物相连”,核心是通过传感器、RFID、工业传感器等感知设备,将工业生产现场的物理设备(如机床、机器人、流水线、仓储货架等)联网,实现设备间的实时数据采集、传输与初级交互。
范围更聚焦于生产现场的 “设备层” 和 “数据采集层”,是工业系统中 “感知 - 连接 - 数据采集” 的基础环节,属于工业互联网的 “底层基础设施”。
工业互联网(Industrial Internet):
范围更广,是一个覆盖工业全产业链的复杂体系,不仅包含 IIoT 的 “设备联网”,还涵盖了工业软件(如 MES、ERP、CAD)、工业云平台、网络架构(如 5G、工业以太网)、数据中台、以及产业链上下游(供应商、工厂、物流、客户)的协同网络。
简单说,工业互联网 = IIoT(设备联网)+ 工业软件(数据应用)+ 云平台(数据存储与分析)+ 产业链协同(跨主体数据互通)。
2. 技术核心:“数据采集” vs “数据价值与产业链协同”
IIoT 的技术核心:
侧重解决 “设备如何联网、数据如何采集”,技术栈集中在感知层(传感器、边缘计算终端)和网络层(工业无线通信如 LoRa、NB-IoT,边缘网关)。
核心目标是打破物理设备的 “信息孤岛”,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实时、精准采集(如设备温度、转速、物料位置等)。
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核心:
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解决 “数据如何用、产业链如何协同”,技术栈延伸至平台层(工业云平台,如 GE Predix、海尔卡奥斯)和应用层(工业 APP、MES/ERP 等软件集成)。
核心是通过云平台、大数据分析、AI 算法,将 IIoT 采集的数据与工业软件、业务流程结合,实现跨设备、跨车间、跨企业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。
3. 目标:“优化单点效率” vs “重构工业体系”
IIoT 的目标:
聚焦于生产现场的局部优化,通过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,提升单个环节的效率(如设备预测性维护、生产进度实时监控、能耗精准计量),解决 “设备跑冒滴漏”“数据看不见摸不着” 的问题。
工业互联网的目标:
追求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升级,通过打通从设计、生产、供应链到销售、服务的全流程数据,实现 “数据驱动的工业变革”。例如:
设计端:基于用户需求数据快速迭代产品(C2M 个性化定制);
生产端:不同工厂的产能数据协同调度(柔性生产);
供应链端:供应商、物流商、工厂的数据联动(JIT 零库存);
最终实现工业体系从 “经验驱动” 向 “数据驱动” 的转型。
4. 关系:包含与被包含,基础与延伸
工业物联网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基础—— 没有 IIoT 的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,工业互联网的 “全产业链互联” 就成了无源之水;而工业互联网是 IIoT 的扩展与升华—— 它在 IIoT 的 “数据采集” 基础上,通过平台、软件和协同网络,将数据价值从 “生产现场” 延伸到 “全产业链”,实现更宏观的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。
举例说明
某汽车工厂的焊接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联网,实时传输振动、温度数据,提前预警故障 —— 这是IIoT 的应用(设备层数据采集与维护);该汽车厂将自身生产线数据、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进度数据、经销商的订单数据全部接入工业云平台,动态调整生产计划,实现 “订单 - 生产 - 配送” 全链路联动 —— 这是工业互联网的应用(全产业链协同)。
简言之:IIoT 是 “工业的神经末梢”,负责感知和传递信号;工业互联网是 “工业的神经系统 + 大脑”,负责信号处理、决策和全身体系协同。
家具维修培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