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(简称 “智慧农业”)通过传感器、通信网络、数据平台与自动化设备的结合,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、高效化与可持续化,已成为解决传统农业 “靠天吃饭”“粗放管理” 等问题的核心技术。其应用场景覆盖种植、养殖、加工、供应链全链条,具体如下:
一、精准种植:从 “经验种植” 到 “数据种植”
针对大田、大棚、果园等种植场景,通过实时感知环境与作物状态,实现 “按需投入”,减少资源浪费(水、肥、药)并提升产量。
环境与作物状态监测
传感器组网:在田间 / 大棚部署温湿度、光照、CO₂浓度、土壤墒情(含水量)、土壤肥力(氮磷钾)、作物茎秆直径 / 果实膨大速度等传感器,通过 LoRaWAN、NB-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(LPWAN)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平台。
应用效果:例如,温室大棚通过监测数据自动调节卷帘(控制光照)、风机(调节温度)、加湿器(控制湿度),使作物生长环境偏差控制在 ±2℃/±5% RH 内,避免因环境波动导致的减产。
智能灌溉:按需供水,节水 30%-50%
基于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,结合作物生长阶段的需水量模型(如小麦拔节期需水量是苗期的 2 倍),通过电磁阀、智能水泵实现 “滴灌 / 喷灌自动化”。
案例:新疆棉田通过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,根据土壤含水量自动开关滴灌带,每亩用水量从 400 立方米降至 250 立方米,同时亩产提升 15%。
精准施肥与植保:减少浪费,降低污染
变量施肥:通过土壤肥力传感器生成 “肥力地图”,结合作物需肥模型,由智能施肥机按区域精准投放肥料(如氮肥缺区多投、磷钾充足区少投),化肥利用率从 30% 提升至 60% 以上。
病虫害预警与精准施药:通过图像传感器(摄像头)+AI 识别(识别病虫害特征)、孢子捕捉仪(监测病害孢子浓度),提前预警病虫害爆发风险,结合无人机定点施药(仅在发病区喷药),农药使用量减少 40%,避免全域喷洒的环境污染。
作物生长建模与产量预测
结合传感器数据(如叶片面积、果实数量)与气象数据,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周期与产量。例如,山东苹果园通过物联网系统提前 1 个月预测产量,误差率低于 5%,帮助果农提前对接收购商。
二、智慧畜牧:从 “粗放养殖” 到 “精细化管理”
通过对畜禽个体与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,提升存活率、生长速度与产品质量,降低疫病风险。
个体状态监测
为畜禽佩戴智能耳标 / 项圈(内置加速度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、RFID),监测活动量(判断健康状态,如猪活动量骤减可能患病)、体温(实时预警发热)、采食次数等数据。
案例:奶牛养殖场通过智能项圈监测反刍次数(健康奶牛每天反刍 6-8 小时),提前 2 天预警乳腺炎,治愈率提升至 90%,单头奶牛年产奶量增加 300 公斤。
养殖环境控制
鸡舍 / 猪圈部署氨气、硫化氢传感器(畜禽粪便发酵产生)、温湿度传感器,自动控制通风扇、水帘(降温)、地暖(保温),将氨气浓度控制在 20ppm 以下(避免呼吸道疾病),使仔猪存活率从 85% 提升至 95%。
精准饲喂与溯源
根据畜禽生长阶段(如肉鸡育肥期)和个体体重,通过智能料线精准投放饲料(避免过量浪费),饲料转化率提升 10%。
结合区块链记录养殖全流程(饲料成分、用药记录)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 “从牧场到餐桌” 的信息,提升产品溢价。
三、智能水产:从 “看水养鱼” 到 “数据养鱼”
针对鱼塘、网箱、工厂化养殖,通过水质监测与自动化控制,解决 “水质突变导致鱼虾死亡” 的核心痛点。
水质实时监测与调控
水下传感器监测溶氧量(鱼虾生存核心指标,低于 5mg/L 易缺氧)、PH 值(淡水鱼适宜 6.5-8.5)、氨氮 / 亚硝酸盐浓度(过高有毒),数据异常时自动启动增氧机、换水阀或投加调节剂。
案例:广东鳗鱼养殖场通过物联网系统,溶氧量低于 4mg/L 时 15 秒内自动开启增氧机,死鱼率从 10% 降至 1%,亩产提升 20%。
自动投饵与生长监测
结合鱼类生长阶段(如草鱼幼鱼期需高蛋白饲料)和摄食行为(通过水下摄像头观察),智能投饵机按时间、分量自动投喂,饲料浪费减少 30%。
通过水下称重传感器或图像识别估算鱼群平均体重,精准判断捕捞时机,避免过早 / 过晚捕捞导致的收益损失。
四、农业资源与生产管理:提升全流程效率
农机智能调度与作业监测
农机(拖拉机、收割机)安装 GPS 与物联网终端,实时定位位置、作业速度、油耗,平台优化作业路线(减少空驶),并统计作业面积(如收割机每小时收割 15 亩,自动生成工作量报表)。
案例:黑龙江农场通过农机物联网调度,跨区作业效率提升 25%,燃油成本降低 18%。
农田资源数字化管理
通过无人机航拍 + 多光谱传感器,生成 “植被指数图”(判断作物长势)、“土壤有机质图”,结合物联网传感器数据,实现农田分区管理(如长势差的区域重点追肥)。
五、供应链溯源与品质管控
从种植 / 养殖到销售的全链条数据记录,解决 “农产品安全信任” 问题:
种植端:记录施肥、用药、灌溉时间与剂量(传感器自动上传,不可篡改);
加工端:监测仓储温度(如冷链车温度传感器,确保生鲜产品鲜度);
销售端:消费者通过二维码查询全流程数据(如 “有机蔬菜” 可查看种植期间是否使用化学农药)。
案例:浙江龙井茶通过物联网溯源系统,产品售价提升 30%,复购率提高 25%。
六、核心价值与趋势
降本增效: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30%-50%,化肥农药减少 20%-40%,人工成本降低 50% 以上;
提质增产:作物 / 畜禽存活率提升 10%-30%,优质品率提高 20%;
可持续性:减少面源污染(化肥农药流失),助力生态农业发展。
未来,物联网将与 AI(如病虫害 AI 识别)、大数据(区域种植规划)、机器人(自动采摘)深度融合,推动农业从 “数字化” 向 “智能化” 升级。
总结:物联网通过 “感知 - 传输 - 分析 - 控制” 闭环,将农业生产从依赖经验的 “模糊管理” 转变为基于数据的 “精准决策”,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技术支撑。
家具维修培训